理論上,所有評級公司所采用的發行人數據都是相同的。然而,如果2家評級機構受發行人委托,采用發行人給出的2套不同的數據,都給出AAA評級,那么這算是銀行業內的慣常現象嗎?
有趣的是,這個假設就在現實中上演了,發行人叫桂林銀行。
【資料圖】
桂林銀行始建于1997年,在20多年里獲得了6輪融資,2022年9月末又完成第七輪增資擴股,募集資金101.61億元,如今桂林銀行的資產規模超過5000億元,一舉成為如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最大的城商行。由此,桂林銀行也是廣西積極爭取要在2025年之前上市的銀行之一,就在8月10日,桂林銀行在廣西證監局辦理了輔導備案登記,正式啟動IPO輔導。
然而,作為一家發債的公眾公司,近年來桂林銀行所發布的定期報告始終“缺斤少兩”,一些關鍵專項數據“隱而不發”,顯得尤為神秘。如果這些數據屬于機密,尚且可以理解,但對受委托的評級機構,桂林銀行都給出的是不同的數據,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最近,桂林銀行發布2023年半年度信息披露報告,從報告數據來看,今年上半年桂林銀行的整體營收和利潤出現同比增長,一切看上去蒸蒸日上,只是同樣略去了凈息差、凈利差、生息資產等多個評估銀行業績的關鍵指標。
信用減值損失增30%,資產質量下滑
根據半年報數據,桂林銀行今年上半年營收58.12億元,凈利潤18.2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8.75%和38.24%。從營收組成來看,其營收絕大部分靠貸款利息,上半年利息凈收入52.24億元,同比上漲29.53%;中間業務則出現虧損,凈收入為-1.04億元,同比下滑171.38%,利息收入比重上升到近90%。
換而言之,相比上海銀行、北京銀行和杭州銀行等城商行,桂林銀行在利率市場化面前,面對的是全行業息差收窄的趨勢,凈利潤更容易受到利率波動不確定性的影響。
在資產質量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桂林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1.68%,相比2022年末的1.54%,增加了0.14個百分點。從歷年數據來看,2020年-2022年,桂林銀行的不良率分別為1.69%、1.59%、1.54%,呈持續下降趨勢。然而,今年上半年的不良貸款率出現明顯回升,甚至重新回到幾年前的不良率水平。
而且,桂林銀行今年上半年的撥備覆蓋率也出現下降,從2022年的142.36%降至141.48%,低于城商行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流動性風險。
另外,在貸款總額提升的同時,桂林銀行的信用減值損失的計提在大幅增加。2023年上半年,該行共計提信用減值損失17.1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92億元,增長29.64%,增幅超過了營收和凈利潤的增幅。
另一方面,受信貸規模擴張,貸款質量下滑等因素影響,桂林銀行的資本消耗較快。盡管2022年9月,桂林銀行增資101.61億元,桂林銀行合并口徑下的2022年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從2021年的7.65%一舉上升到9.32%,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也大幅提升到10.33%、12.73%。但今年上半年,桂林銀行的資本充足水平又出現了回落,合并口徑下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資本充足率依次為9.13%、10.08%、12.32%,資本補充壓力依然不小,也難怪桂林銀行頻頻發債。
橫向對比,對桂林銀行爭當“廣西上市行第一股”最有威脅力的北部灣銀行,其不良貸款率一直控制得當。盡管該行半年報尚未出爐,但今年一季度末的不良貸款率僅為1.24%,去年年末也只有1.25%的不良率,遠低于行業均值,桂林銀行難以與之匹敵。
而且,桂林銀行的不良貸款規模還在持續增加。截至今年6月末,該行不良貸款余額為47.5億元,較年初上升約7.8億元,上升了26.26%。
中誠信國際曾在《桂林銀行2023年度跟蹤評級報告》中指出,桂林銀行為部分出現了短期資金周轉困難但生產經營正常的客戶辦理了展期、借新還舊、延期還本付息、無還本續貸等貸款業務。這類貸款在整體經濟下行的環境中,極易轉化為不良貸款,2022年末,桂林銀行這類貸款的余額已有200.31億元,其中有11.07億元轉化為了不良貸款。桂林銀行涉足的這類貸款,也讓該行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面臨著資產質量下行壓力。
股權屢被轉讓,經營數據成謎
雖然2021年和2022年桂林銀行的凈利潤實現了高增長,卻多次被掛牌轉讓股權,僅2022年下半年就有三次。
2022年8月,桂林銀行第二大股東中廣核資本持有的2億股股權以8.8億元的轉讓底價掛牌北京產權交易所進行轉讓。9月,廣西桂東電力持有的全部5005萬股股份以2.02億元的轉讓總價在北部灣產權交易所完成公開轉讓。10月,北京產權交易所披露了一則招商信息,共1億股桂林銀行股份掛牌轉讓,披露起止日期為10月17日-11月5日,轉讓方信息未披露。
今年7月12日-8月14日,桂林銀行又有8279.1082萬股股份在北京產權交易所轉讓,轉讓方為廣西鑫盟投資集團。
雖然原則上股東股權變更不會影響公司的上市,但在推動上市進程中,連續被幾位股東掛牌轉讓大額股權謀求變現,很容易引發外界猜想,可能會對IPO進程造成一定阻礙。
更耐人尋味的是,桂林銀行股份的轉讓方中廣核資本、桂東電力和廣西鑫盟投資集團均是國資控股企業,而且后兩者都是廣西當地的國資控股企業,要知道一年之前桂林銀行剛被廣西當地的國資注資。
而股東的套現行為,一定程度上也是對桂林銀行預期的表態,其中一部分原因或許跟桂林銀行“神秘莫測”的經營指標有關。
眾所周知,評估一家銀行的業績和預期,除了三大表之外,一些專項指標也極其關鍵,其中就包括凈利差、凈息差、生息資產、生息資產收益率、存貸比、集中度風險指標等,這些指標是國內上市銀行股標準披露的信息,但是縱觀桂林銀行,近年來在其發布的年報和半年報之中,卻絲毫不觸及這些數據。
好在,桂林銀行為了發債,委托評級機構對其評級,卻披露了一部分數據,只是奇怪的是,桂林銀行提供給中誠信和大公國際的卻是2套不同的數據。
資料顯示,中誠信和大公國際在今年7月3日都對桂林銀行進行了主體評級,評級方式均為發行人委托,而且都給出了AAA評級,評級展望為穩定。
然而給出的2份報告當中,桂林銀行提供給中誠信的數據是2020年凈息差是1.44%,2021年未提供,2022年是1.96%。但是,桂林銀行提供給大公國際的數據是2020年凈息差是2.00%,2021年為1.96%,2022年是1.83%。
不一樣的還有客戶集中度指標,2020-2022這三年,中誠信披露的最大單一客戶貸款/資產凈額數據為6.73%、8.77%和6.49%,而大公國際披露的是7.24%、9.48%和6.92%。當然,貸款最大十家客戶集中度,中誠信和大公國際同樣給出不同的數據。
甚至連存貸比數據都不同。2020-2022這三年,中誠信披露的存貸比為78.25%、81.98%和84.08%,而大公國際披露的是73.99%、74.19%和76.43%。
值得注意的是,中誠信和大公國際都標注為合并的財務指標,且數據均為發行人所提供。
很明顯,當下的桂林銀行,雖然給出的數據相對較為驚艷,實際上仍然如一團迷霧,細究不難發現,在2019年7月份,大公國際和中誠信評級桂林銀行的評級報告數據還相同,從2020年開始,大公國際和中誠信評級桂林銀行開始使用不同的數據,巧合的是,正是從2019年10月份,王能不再擔任桂林銀行黨委書記和董事長,而是由吳東擔任董事長以及行長的工作,并且至今吳東都在擔任董事長。
內容來源: 財經野武士
作者: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