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以《增長實踐才干 服務地方發展》為題做了詳細報道
新華社以《福州暑期研學實踐傳導“城市溫度”》為題做了詳細報道
【資料圖】
“福州,‘福’在哪里?”
2023年“好年華 聚福州”研學活動上,一個提問引發了學生們的關注。
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鄭林如這樣回答:“‘福’在清新淡雅的茉莉花香,‘福’在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蓬勃生機,更‘福’在有溫度、有力度的引才育才政策。”
漫步三坊七巷,在古厝中感受“非遺”魅力;走進田間地頭、工廠車間,領略城市的發展活力;駐點鄉鎮、社區一線,體味基層工作的“酸甜苦辣”……自2021年起,在共青團福建省委的指導下,共青團福建省福州市委、市人社局、市文旅局等部門持續擦亮“好年華 聚福州”品牌,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平臺建設,廣聚青年人才。今年,福州市著力引導廣大青年學子投身調查研究,“好年華 聚福州”研學活動自6月底啟動以來,共有來自海內外2000多所學校的3980名學子參加社會實踐,1.5萬余名學子參加調查研究,涉及民生、經濟、文化等課題83項,讓青年學子走進城市、深入基層,在研學實踐中感受福州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城市溫度”。
本次活動期間,福州通過提供基層一線實踐崗位、組織交流活動等方式讓學子深入基層、了解民情民意。來自福建農林大學漁業發展專業的周兆隆,進入福建洋澤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孵化桶內一尾尾游動的魚苗,意味著這段時間的辛苦努力有了回報。科技興漁,青年大有可為。”周兆隆說。
在一次走近“非遺”活動中,來自吉林大學的高忍第一次接觸到福州軟木畫。“沒想到木頭也能有這么清新柔美的‘打開方式’!”高忍對軟木畫著了迷。“初見”還有后續,高忍沒想到,在后來進行的“青心好年華”微心愿活動中,自己竟收到一幅心心念念的軟木畫。“許愿得到了回應,很開心!”高忍表示,此行小到每日的一餐一飯,大到整體活動的開展與執行,類似貼心的細節無處不在。
“我是學歷史的,相比‘坐而論道’,更需腳踏實地實踐。”來自山西大學的丁余睿已經連續3年參加該活動,扎根在福州的社區一線,化身文化講解員、河道巡查員等。“到基層服務,從‘小事情’看‘大社會’,這樣有內涵的社會實踐是我們很需要的。”丁余睿說。
在提供實踐機會的同時,福州提升政策溫度、增進人才福祉。福州出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條措施》,在政策激勵、穩崗擴崗、優化服務、強化支持上加大力度,學子們在領略福州歷史人文風貌的同時,還能通過“駐點”“走訪”兩種形式的社會實踐了解政府工作、市情民情,充分感受城市發展潛能。2022年暑期,華中師范大學本科生何英圻報名參加了“好年華 聚福州”研學活動,在實踐期間,他負責設計研學路線、對接聯系單位,還通過政策宣講會了解福州的引才政策。“正因為親身參與到實踐中去,感受到了福州市引才留才的誠意,堅定了我留下來的想法。”何英圻說。
據統計,2023年,福州征集發布崗位9.27萬個、舉辦招聘活動360余場、統籌15個免費住宿點4000余張床位、發放各類生活補貼近1億元。福州全力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以青年發展助力福州高質量發展。
福州市副市長孫曉嵐說:“福州將以最大的熱情和誠意,歡迎和支持大家到福州創新創業。”2022年以來,福州市發布并持續推進“好年華 聚福州”人才政策體系,其中包含“認定和支持辦法”“行動計劃”和13個專項支持政策,覆蓋從兩院院士到畢業生等8個層次,明確了人才標準、支持舉措,構建起“橫向覆蓋全面,縱向支持精準”的人才政策格局。“福州全力搭建人才政策體系,呈現出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的良好勢頭。”福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蔡亞東說。
“走出去的游子,天然有著建設家鄉的心愿。”鄭林如說,“豐富且有內涵的實踐活動,是在外學子的歸鄉之旅,更是眾多‘新福州人’的融入之行。”
來源:福建共青團綜合自人民日報、新華社
實習/翁明陽
編輯/張浩明
校對/王國棟
校審/李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