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 >

            涉及醫藥行業全領域!這一次反腐行動要徹底給藥企“刮骨療毒”?2023-08-08 14:55:29 | 編輯:admin | 來源:投資時報

            兩大監管機構一周之內接連發聲,可見此輪醫療反腐動作之快、力度之大。資本市場上,醫藥板塊也迎來大震蕩

            《投資時報》研究員  董琳

            醫藥反腐風暴再次升級。


            (資料圖)

            7月2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教育部等9部門聯合召開視頻會議,部署開展為期1年的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緊接著,7月28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召開動員會,部署紀檢監察機關配合開展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會議指出,要深入開展醫藥行業全領域、全鏈條、全覆蓋的系統治理。

            消息面上,關于醫療反腐的相關影響也在持續發酵。7月30日晚,賽倫生物(688163.SH)董事長范志和因涉嫌職務犯罪被實施留置并立案調查。近期多場學術會議及行業論壇延期、多地就醫療腐敗問題發文或公布舉報電話、多家上市公司通過互動平臺等渠道進行回應……

            一周之內,醫藥板塊亦迎來至暗時刻。會議后的第一個交易日,即7月31日,A股醫藥生物板塊大跌近2%,其中恩華藥業(002262.SZ)跌停,恒瑞醫藥(600276.SH)跌超9%。隨后幾天,醫藥生物板塊繼續下挫。截至8月7日收盤,A股醫藥股集體重挫,板塊大跌3%。

            德邦證券認為,上周醫藥大幅調整,主要受醫療反腐政策影響,目前有發酵態勢。該機構認為,醫療反腐對行業中長期發展構成利好,但短期確實有一些不確定性。投資策略上中短期回避院內,中長期看好創新、剛需和產品力強的領域。

            中原證券也指出,此次醫藥反腐的力度空前,公立醫療機構以及院外市場都在監管范圍內,對板塊的表現將形成一定的壓制。考慮到近期政策的不確定性,下調行業評級至“同步大市“的投資評級。目前行業在磨底過程中,中藥行業具備長期投資機會,仍然值得重點關注。

            醫療醫藥股集體下挫

            兩大監管機構一周之內接連發聲,可見此輪醫療反腐動作之快。資本市場上,醫藥板塊也迎來大震蕩。

            8月7日,A股以及港股市場中的醫藥股全線下挫。A股方面,創新藥板塊領跌,生物制品、化學制藥、仿制藥、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等概念股齊齊走低。具體到個股,一品紅(300723.SZ)大跌16.54%;盟科藥業-U(688373.SH)、貝達藥業(300558.SZ)、悅康藥業(688658.SH)等截至當日收盤股價跌幅均超10%。

            港股方面,中醫藥、生物醫藥、醫藥外包概念等板塊也集體下行。截至8月7日收盤,藥品零售龍頭國藥控股(1099.HK)大跌15.24%;麗珠醫藥(1513.HK)跌超13%;中國中藥(0570.HK)、信達生物(1801.HK)等跌幅均超10%。

            同時《投資時報》研究員粗略統計,截至8月7日,已有超過20家上市企業就反腐做出回應。

            恒瑞醫藥表示,近期網絡傳言不屬實,經核實,公司及下屬分子公司、及所有派駐機構沒有該情形。目前公司日常經營管理和業務狀況一切正常。百洋醫藥也表示,公司一直堅持合規運營,醫療反腐并未對公司的運營產生影響;醫療反腐是行業回歸正常秩序的必經過程,有利于行業的長期發展,公司堅持以科技創新優化醫療場景。

            機構方面,交銀國際分析稱,短期內本輪反腐將打擊、清退部分運營不合規的企業,但對合規較嚴格的龍頭藥企和械企來說影響有限;長期來看,這將進一步扭轉醫藥行業重銷售、輕學術的現狀,減少不合理競爭,促使真正具有創新性的產品脫穎而出,利好創新藥和創新器械行業的健康發展。

            華泰證券研報則認為,醫藥反腐對醫藥行業的影響極其有限。上市藥企合規標準較高,風險不大。醫藥行業歷史上經歷過大小多輪反腐,國內的大型制藥企業和上市企業已數次提升過自身的合規標準,絕大部分公司的合規標準和合規成本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帶金銷售、學術會議成為整改重點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隨著醫藥反腐工作持續推進,學術會議、帶金銷售等容易涉及醫藥行業商業賄賂的環節,或成為集中整治的重點之一。尤其是藥企的銷售費用金額、銷售費用占營收比重、宣傳推廣費用占銷售費用的比重等三項指標,受到關注。

            根據萬得數據的統計,在醫療保健板塊里,去年“銷售費用”絕對值在10億元以上的共有87家上市公司。其中,體量較大的上海醫藥(601607.SH)、復星醫藥(600196.SH)、步長制藥(603858.SH)、恒瑞醫藥、華東醫藥(000963.SZ)、百濟神州-U(688235.SH)、白云山(600332.SH)和華潤三九(000999.SZ)8家公司的銷售費用均超過50億元。

            從銷售費用率上看,在2022年醫藥類上市公司中,廣譽遠(600771.SH)年收入9.95億元,但銷售費用高達8.54億元,憑借86%的銷售費用率,廣譽遠位列A股所有藥企(剔除科創板上市,尚未盈利的藥企)銷售費用率首位。此外,靈康藥業(603669.SH)、未名醫藥(002581.SZ)的銷售費用率都超過80%。

            醫藥反腐也在影響藥企的IPO進程。近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北京證券交易所同時針對醫藥IPO銷售推廣,向中介機構提出四大核查要點。另外,IPO企業的新受理企業數量及上會企業數量也出現下降。目前未通過審核、未獲證監會注冊以及主動撤回IPO的生物醫藥行業公司數量超過20家。

            以福建省閩東力捷迅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力捷迅)為例,該公司于今年7月撤回首發申請,終止了IPO。從問詢可以看到,監管層對公司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例較高(接近5成),推廣服務費又占銷售費用比例較高(超過9成),未說明報告期會議服務、調研服務、信息采集、拜訪推介費歸集的具體內容,部分推廣服務商實繳資本為0,或注冊地為居民樓、村莊等問題提出了質疑。

            此外,業內有分析表示,雖然目前醫藥集采等已削弱了醫院端的話語權,但是在藥品、醫療器械進院環節上,院長、臨床醫生等仍有著較大的決策權,因此院長等是整個鏈條上的關鍵角色,也是藥企銷售集中“帶金銷售”的對象。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國已有至少155位醫院院長、書記被各地紀委監委通報,數量已超過去年全年的兩倍。

            事實上,醫藥公司的銷售費用包含了企業為推廣產品和服務花費的各項費用,虛假調研、虛高宣傳、贊助會議、藥品回扣等。以學術會議為例,部分藥企假借贊助學術會議之名,向相關醫務人員進行利益輸送等;還有藥企假以“邀請醫務人員培訓、演講”等,向相關醫務人員送“講課費”“培訓費”“研討費”等。

            《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或為規避風險,近期有部分學術會議選擇了延期召開或者直接取消。日前,包括中華醫學會血液學分會、陜西醫學會、廣西醫學會等8家舉辦方確實在近日發出了相關學術會議延期的公告。另外,還有部分學習班、培訓班也在近日宣布延期舉辦。

            關鍵詞

            上一篇:海泰科:截止2023年7月31日,公司股東總戶數為10,155戶 最后一頁下一篇: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