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順風能(002531)8月28日晚間披露半年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43.08億元,同比增長111.01%;歸母凈利潤5.8億元,同比增長128.11%;基本每股收益0.32元。營業收入實現翻番,主要是由風電塔架、葉片類產品交付增加及非同一控制下海工并入所致。
2025年底海風總產能將超250萬噸
天順風能從2005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在風電領域深耕發展,一方面不斷鞏固自身在風塔細分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另一方面在風電產業鏈內積極進行相關多元化業務布局,并逐步向新能源儲能、氫能加大研究和投入形成新能源從制造、發電、應用全產業鏈閉環。
(資料圖片)
報告期內,天順風能主要從事風塔及零部件的生產和銷售,風電葉片及模具的生產和銷售,風電海工及相關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風電場項目的開發投資、建設和運營業務。
作為風塔細分領域龍頭,天順風能制造板塊的重心已轉向發展空間更加廣闊的海上風電業務,同時通過多年對海上風電行業的研究,產品選擇不再從事競爭日益激烈的海上塔架,而選擇了由于碼頭、港池、以及相鄰用地等資源的稀缺帶來的壁壘和進入門檻相對較高的水下基礎和漂浮式平臺。
不管在歐洲還是中國,適合做海上風電超大型結構件的碼頭、港池、以及相鄰用地都非常稀缺,預計在未來幾年該制造環節仍將保持產能緊張的狀態。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天順風能于今年5月完成收購江蘇長風,目前已形成40萬噸/年的海工產能。江蘇長風下轄三個工廠,分別是江蘇鹽城射陽20萬噸單管樁產能、江蘇通州灣20萬噸導管架產能、廣東汕尾20萬噸導管架配套產能(尚未完全投產)。
今年初,天順風能分別與揭陽惠來縣和陽江高新區簽約重型海工裝備的合作意向;今年8月,公司又與漳州開發區簽署了重型海工裝備項目戰略合作協議。
目前,天順風能在建產能有德國海工、通州灣二期、鹽城二期、揭陽和陽江等海工基地,漳州基地也在前期規劃準備中。歐洲海工當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沿海各省省“十四五”以及“十五五”海風規劃量空間巨大,產能所在地需求強勁。
經過幾年的努力,天順風能已經實現了在歐洲、中國江蘇以南的海上風電產能并占據有利位置,形成了較強的產能區位優勢。半年報顯示,今年公司將加快已確定產能的建設和投產,“預計海上風電總產能到2025年底將超250萬噸,將進一步加強公司在國內海上風電水下基礎(單管樁、導管架)及漂浮式平臺等領域的區位優勢和產能優勢競爭地位。”
“十四五”后兩年海風裝機進度將大幅提速
今年上半年,我國海上風電開發建設呈現出放緩態勢,滯緩狀態仍在持續。
根據公開招投標信息,今年以來,無論是風機裝備還是EPC總承包,海上風電的招標規模都在大幅縮減。僅有部分省份零星項目啟動風電機組和施工的招標工作。據中國能源報分析,招標規模下降的主要原因為先前核準的項目基本都已建設完畢,當前各家企業側重于項目規劃,“十四五”最后兩年才是招標建設的高峰期。
中國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海上風電項目往往遵循“五年規劃”的時間周期。“項目從開始規劃到具備施工條件,至少要一兩年,因此每個‘五年’的前兩年,都是側重于規劃,最后兩年才是招標建設的高峰期。”
他也指出,未來的海上風電項目將大多建在12海里以外的專屬經濟區。“但現在專屬經濟區的用海管理辦法還沒有出臺,因此地方政府本著謹慎的態度,減少了海上風電項目審批,進而造成近期招標規模下降。國家有關部門正在研究相關政策,預計不久后會出臺相應法規。”預計相關政策落地后,“十四五”的后面兩年海風裝機進度將大幅提速。
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預測,2023-2027年全球海上風電預計將增加130GW的裝機,年均新增裝機26GW,其中,亞太地區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合計76.8GW,預計將進入快速增長期,2022-2025年亞太地區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量年復合增長率將超過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