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晚,恒力石化、大連熱電雙雙披露重組預案,恒力石化稱擬通過與大連熱電進行重組方式,分拆所屬子公司康輝新材重組上市。簡單來說就是,康輝新材將通過借殼大連熱電的方式,實現“分拆上市”。
(相關資料圖)
康輝新材是恒力石化四大經營主體企業之一,還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那恒力石化為何主動將優質資產“剝離”上市主體,謀求獨立融資,意欲何為?本次拆分完成后,會對恒力石化有何影響?
再度謀劃“分拆+借殼”
實際上,這一次是恒力石化重啟康輝新材分拆上市工作。早在2022年4月,恒力石化就發布公告,擬分拆康輝新材通過與大連熱電進行重組的方式實現重組上市。
但僅僅過了半個月,這一重組計劃便胎死腹中。恒力石化直言,大連熱電方存在2021年度資金被控股股東占用問題,其導致重組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鑒于審慎原則終止該筆交易。
一直到今年3月,大連熱電整改完成,2021年度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否定意見所述事項的影響得以消除,大連熱電也順利“摘帽”,這也意味著此前影響大連熱電重組的相關情形基本都已消除。
風險解除后,恒力石化重啟并購重組方案。該方案的“主角”是康輝新材,該公司由恒力石化持股66.33%,由恒力化纖持股33.67%,且恒力化纖由恒力石化100%持股。
根據公告顯示,恒力石化擬向大連熱電出售公司直接及間接持有的康輝新材100%股權。大連熱電擬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恒力石化、恒力化纖合計持有的康輝新材100%的股份。
經各方友好協商,最終確定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發行價格為4.42元/股,不低于市場參考價的80%。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選擇了公告日前120個交易日股票交易均價作為市場參考價。
本次分拆完成后,大連熱電將成為康輝新材的控股股東,恒力石化將成為大連熱電的控股股東,恒力石化依然保留對康輝新材的控制權。
上市公司未來將定位于新材料行業,主要業務為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新材料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
或搶占隔膜發展先機
恒力石化主動將康輝新材“剝離”上市主體,謀求獨立融資,或旨在搶占隔膜發展先機。
恒力石化是國內最早、最快實施聚酯新材料全產業鏈戰略發展的行業領軍企業。自2016年借殼上市以來,恒力石化僅用了六年時間就完成了營收從200億到2000億、凈利潤從10億到150億人民幣的質的飛越。
但2022年以來,煉化行業上游原油、天然氣等原材料價格持續高位震蕩,而房地產、紡織、建材等下游行業增長放緩,成本高企疊加需求不足,企業生產經營壓力明顯增大,行業整體市場波動性和下行壓力加大。
為了抵御化工單一品種受周期波動的影響,恒力石化依托目前的“大化工”平臺不斷開拓布局新材料領域,積極布局鋰電隔膜、電解液、PET銅箔基膜和太陽能光伏背板基膜等,為其開辟二次成長曲線提供了可能性。
康輝新材就是恒力集團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的重要一環,主營業務為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等新材料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并在業務規模上形成了一定領先性。
顯而易見,康輝新材算是恒力石化的優質資產之一了。2020年至2022年,康輝新材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38.89億元、68.55億元、66.91億元,年復合增速達到33.2%;總資產也由56.28億元增長至110.46億元,增幅達到96.27%。
但受益于下游客戶需求規模的快速增長,鋰電池隔膜行業的市場競爭主要以產能規模擴張及產品結構完善為主,處于高速擴張期的康輝新材亟需資本的助力。
考慮到恒力石化擁有恒力化纖、德力化纖、恒科新材料、康輝新材料四大經營主體企業,投資者將無法對其融資需求進行準確定價,因此康輝新材的分拆上市成為了一個必然的選擇。
有利于理順整體業務架構
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分拆上市這種決策其實是很困難的。做了之后,對于上市主體是不利的,將會面臨母公司“空心化”、母子公司同業競爭以及子公司經營獨立性等風險。
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恒力石化此次采取“分拆+借殼”模式可以實現快速上市,節省了時間和成本,可以幫助公司拓寬融資渠道,或能夠在資本市場“圈”到更多的錢。
同時恒力石化也將基于自身產業鏈一體化優勢,縱向一體化布局新能源、新材料賽道,加速規劃相關高需求增量產品,并全方面加速推進新項目建設。這有利于恒力石化進一步實現業務聚焦、提升專業化經營水平,降低多元化經營帶來的影響,更好的提升公司的主營業績和估值,使得優質企業可以更快地做大做強。
康輝新材分拆上市后,也有助于其借力資本市場,實現業務發展和生產模式擴大。此外,由于康輝新材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分拆上市也將進一步釋放其獨立價值,對提升恒力石化的估值水平也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總的來說,恒力石化主動將康輝新材“剝離”上市主體,或旨在搶占隔膜發展先機。但上市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未來康輝新材如何提高市場占有率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