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5月25日,鹽湖股份(000792.SZ)副總裁俞秋平、副總裁馬黎春、總工程師鹽湖中央研究院院長何永平、HSE部部長李存福一行4人到亞鉀國際(000893.SZ)老撾現場考察交流,并與亞鉀國際董事長郭柏春及高管團隊進行了會談。有股民通過亞鉀國際互動易平臺提問,鹽湖股份、國投羅鉀等拜訪公司,是否有重組并購意向時,公司回應“歡迎中資企業和同行來公司老撾現場交流考察、商討合作,謀求共贏發展”,并未給出正面回復,也引起了市場的猜測討論。近期,有關權威部門最新核查中發現,我國鉀資源儲量之首的柴達木盆地鉀資源告急。由于鉀資源屬于我國戰略稀缺資源,國內多位政協委員和專家也都曾紛紛諫言,對國內有限的鉀資源應實現保護性開采。因此,從鹽湖股份等中資鉀肥巨頭紛紛趕赴老撾拜訪亞鉀國際來窺探端倪,不難發現“走出去”境外獲取資源的迫切,那么,到老撾找鉀并購優質企業或成可能?
鹽湖股份是中國目前最大的鉀肥工業生產基地,擁有500萬噸/年鉀肥生產能力和3萬噸/年碳酸鋰生產能力,是國內鹽湖鉀資源當之無愧的老大。但從鹽湖股份近期人員招聘信息來看,疑似已為境外直接拿礦或者海外并購做準備。公司擬招聘副總級別職業經理人2人,一人為地質勘探、礦業方向,主要工作負責境外鉀/鋰礦產資源的勘探和技術談判等工作;另一人為海外投資金融方向,負責海外股權并購、資本運作、基金管理、金融合作等工作。兩人的崗位職責里都出現了協助鹽湖股份總經理做好“走出去”戰略研究和國際項目管理的內容,老撾或會將成為兩位新任副總上任開展拿礦收購工作的第一站。
實際上,鹽湖股份境外找鉀之路是迫于國內鉀資源不足的必然之舉。青海省自然資源廳2022年資源核查發現,作為我國最大鹽湖也是世界第二大鹽湖的青海察爾汗鹽湖鉀資源總量3.4億噸,其中還包括大量的低品位礦。嚴格的說,目前僅剩1億噸鉀資源可供開采,可開采年限僅可維持35年。據測算,柴達木盆地33個鹽湖中的23個探礦權平均壽命僅有17年。除察爾汗鹽湖可開采年限尚可維持35年外,一些鹽湖資源已瀕臨枯竭。但據半月談記者調查,青海鹽湖資源自1958年開發至今已60余年,包括察爾汗鹽湖在內的鹽湖資源中鉀資源品位都在降低,礦藏厚度變薄,后續保障難度加大。部分企業已難以維持生產,有的固體礦基本消耗殆盡,資源現狀不能滿足現有生產規模要求,鹽湖鉀資源告急。青海省自然資源廳鹽湖管理局局長李永直言,我國鉀資源整體不足,全國范圍內鉀資源緊缺,為保障資源安全和糧食安全,我國不能過快消耗國內資源,應盡量用國外進口替代。
鹽湖股份此番境外找鉀也并非新鮮之事。鹽湖雖已是我國鉀資源最富集之地,但和加拿大、俄羅斯、白俄羅斯三個鉀資源大國占據了全球68%的鉀資源相比,我國主要依靠鹽湖資源僅占全球9%,鉀資源也成為了我國嚴重短缺資源,進口依賴度常年在50%以上。因此,我國早在“十五”時期就制定了鉀肥供應的“三三三”戰略,即1/3國內生產,1/3國外進口,1/3“走出去”建立境外鉀鹽生產基地,34個中資企業出海找鉀項目陸續開展。老撾憑借豐富的礦產資源及與我國接壤長期友好鄰邦的優勢,經過20多年的摸索,終于結出了境外找鉀的果實,亞鉀國際旗下老撾鉀肥公司200萬噸鉀肥/年產鉀肥項目和東方鐵塔(002545.SZ)旗下老撾開元公司100萬噸鉀肥/年產鉀肥項目是目前唯二的兩個實現規模化量產的項目,更在亞鉀國際快速連續擴產的成功示范效應沖擊下,老撾尋鉀成了中資企業眾星捧月的“香餑餑”。
亞鉀國際作為目前亞洲最大鉀資源量企業和東南亞最大規模的鉀肥生產供應商,其實在2019年前曾經一度瀕臨退市,市值低至30億元。2019年3月,亞鉀國際(時名*ST東凌)引入“白衣騎士”牡丹江國富投資中心(有限合伙)重組股東結構成為控股股東,在成功摘星脫帽后,2020年初公司改組董事會和高管層,又引入了以資本運作見長的郭柏春團隊實際管理公司,全面開啟了職業經理人團隊管理下的公司高速發展的新紀元,繼2022年3月第一個100萬噸鉀肥項目達產后,2023年1月1日第二個100萬噸項目選廠投料試車,第三個100萬噸鉀肥項目預計在2023年底也將建成投產,并力爭在2025年前實現500萬噸產能。2022年,公司歸母凈利潤達到20億元,市值最高峰時達到300億元,目前超過200億元。鹽湖股份若真屬意在老撾通過并購方式獲取境外鉀鹽資源和擴大產能規模,不知道能與資本高手郭董事長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來呢?(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