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注冊制全面實施后,退市進程明顯加快。5月8日,*ST文化、*ST騰信和*ST易尚三家上市公司相繼收到來自深交所的《事先告知書》。
其中*ST文化觸及三項財務類終止上市紅線,而*ST騰信則因期末凈資產為負,且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而觸及終止上市情形,而*ST易尚也因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而鎖定退市。
最新數據顯示,*ST文化和*ST騰信股東戶數均超1.5萬,*ST易尚股東戶數則近2萬。
(資料圖片)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年報披露期結束后,5月以來已有多達12家深市上市公司收到關于終止上市的《事先告知書》,而深交所在4月也對2家公司出具告知書。而且,上交所在4月底也對包括*ST紫晶、*ST運盛、*ST輔仁在內的5家公司出具終止上市《事先告知書》。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合計19家公司中,有16家均被出具非標審計報告。這條2020年新增的紅線已經成為觸發上市公司退市的重要指標。
17家“鎖定”財務退市
公告顯示,*ST文化在被出示退市風險警示一年后,其2022 年度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孰低的凈利潤為-1.29億元,且扣除與主營業務無關的業務收入和不具備商業實質的收入后的營業收入為7812.32萬元。
此外,其期末凈資產為-4.15億元,且其2022年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也就是說,*ST文化除了觸及三種財務類退市情形。
另根據ST騰信公告,其披露的經審計的2022年度財務會計報告顯示,該公司2022年度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6.44億元,且公司2022年度財務會計報告被審計機構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也觸及兩項股票終止上市情形。
*ST騰信停牌前市值只有3.8億元。
而*ST易尚在公司股票交易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后,該公司2022年年度財務會計報告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觸及深交所規定的股票終止上市情形。
記者查閱發現,除了上述3家公司外,進入5月以來,深交所已對包括*ST銀河、*ST奇信、*ST中潛、*ST順利、*ST必康、*ST 光一、*ST和佳、*ST藍盾和*ST山航B這9公司出具終止上市《事先通知書》。
另外,在4月底,*ST新文和*ST深南也被出具終止上市《事先通知書》。而上交所也在4月底對包括*ST中昌、*ST未來、*ST輔仁、*ST運盛、*ST紫晶這5家公司出具終止上市《事先通知書》。
非標審計報告成主要推手
在上述上市公司中,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最多,是退市觸線的高發區。
其中,上述被滬深交易所出具終止上市《事先通知書》的19家公司中,除了*ST山航B、*ST紫晶、*ST深南之外,全部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其中*ST文化和*ST藍盾同時觸及三項財務類退市“紅線”,*ST銀河、*ST順利、*ST騰信等還存在其他類型的財務問題。而*ST奇信除財報問題外還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
不難看出,2020年所新增的退市風險警示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見、無法表示意見或者否定意見觸發退市的情形,已經成為觸發上市公司退市的重要指標。
實際上,今年來因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的公司數量驟增。“非標只是結果,而不是原因,不是無緣無故就出了非標的審計報告,而是公司狀況導致了非標的結果。會計師事務所出具非標意見導致退市的,都是比較謹慎的,”一位投行人士對記者表示。
從表面上看,上市公司走向退市的直接推手是“非標意見”,但在審計意見公布之前,這些公司無論內部治理還是經營狀況已經出現嚴重問題,“歸根結底,這些公司自身經營不善、風險事件頻發才是導致退市的真正原因,”上述人士直言。
在業內看來,在全面注冊制時代,隨著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深入推進,還將出現更多因審計意見退市的案例,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優勝劣汰”。
“1元退市”也成重要紅線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公司之外,還有包括*ST泛海、*ST中天、*ST宜康、*ST藍光等多家公司還存在面值退市的風險,*ST宜康、*ST藍光則已鎖定面值退市。
*ST宜康近日發布公告稱,截至2023年4月27日,公司股價收盤價格為0.51元/股,公司股票已連續2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1元。已觸及《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2023 年修訂)》的交易類退市規定。
此外,*ST藍光也已經鎖定面值退市,該公司股票2023年5月5日收盤價為0.44元/股,已連續18個交易日收盤價低于人民幣1元。這也意味著,即便后面2個交易日*ST藍光股票連續漲停,收盤價也無法回到1元以上,提前鎖定“1元退市”。
而*ST宏圖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該公司2020年及2021年虛減負債金額合計194.96億元,且占該兩年披露的年度期末凈資產合計金額的4106.92%,觸及上交所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可能被實施重大違法強制退市。
今年以來,已有*ST凱樂、*ST榮華、*ST西源、*ST金洲4家上市公司因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面值而退市,*ST科林因連續3年虧損而退市,另外*ST計通目前進入退市整理期。
在業內看來,隨著資本市場注冊制的全面鋪開,上市公司數量不斷增多,市場競爭不斷加劇,A股退市也會呈現出常態化的新格局,有進有出的市場化生態正加速形成。有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主體和生命線,其質量決定了市場的投資價值,必須不斷凈化市場,這也是市場發揮資源配置功能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