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社鄭州8月4日電 (尹倩蕓)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4日在鄭州發布《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報告(2023)》(下稱“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以來,各自貿試驗區形成制度創新成果537項,涵蓋投資、貿易、金融、全過程監管等領域,其中有120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各領域推動了新進展。
該報告在鄭州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論壇期間發布,發布人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崔衛杰。崔衛杰表示,自貿試驗區作為高水平的開放平臺和載體,在貿易、投資領域制度創新成果較為豐富。具體來看,上年度537項制度創新成果中,投資領域占107項,貿易領域131項。
其中,投資領域有17項制度創新成果,在工程建設項目、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服務、政務服務、涉稅事項、國企改革和跨境合作方面取得新突破。貿易領域則在通關監管、運輸流程、貿易新業態新模式、與貿易相關服務方面,有32項制度創新成果推動了新進展。
對此,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表示,自貿試驗區應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一方面,自貿試驗區亟需加快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率先構建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為中國加入高標準經貿協定提供實踐支撐。
另一方面,要擴大市場準入,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在投資和服務貿易領域加大壓力測試,推動繼續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的開放力度,鼓勵外資更多投向高端服務領域。推動出臺自貿試驗區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在更大范圍內實行跨境服務貿易管理新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