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滾動 >

            農業產業亟須“逆周期”組織和引導2023-08-04 10:26:07 | 編輯:admin | 來源:華聲在線


            (資料圖)

            華聲在線全媒體評論員 朱永華

            通訊員 郭云杰 王敬槐

            眼下,正是黃桃成熟上市季節。今年的好“天象”帶來各地黃桃普遍豐產,但是也帶來了豐產難以豐收的尷尬。

            直接原因當屬價格的起落。筆者認識一位建有百畝桃園的果農,2017年,他家種植的黃桃個大飽滿,口感好,市面上比較稀缺,最高賣到15元一市斤還供不應求。于是,周邊農戶紛紛砍掉其他果樹改種黃桃,很快就遍地桃花朵朵開。沒有料到的是,黃桃價格隨之斷崖式下降。去年只賣到5至6元一市斤,今年價格繼續走低,還出現了滯銷現象。這位果農的遭遇,可以說是黃桃市場的一個縮影。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小龍蝦養殖、茶葉種植等領域。近年來,養殖小龍蝦、種植茶葉成為我省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隨著養殖、種植面積的擴大,市場供應量不斷增加,似乎同樣難逃“豐產不豐收”的怪圈。至于“豬周期”,早已為人們所熟知,其帶來的沖擊面更廣。

            經濟運行具有周期性,這是普遍規律。農業產業在周期性沖擊下抗打擊力更弱,背景原因不難理解:其一,由于資金、技術、管理等條件限制,各地發展農業產業大多選擇門檻低、見效快、惠及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較少系統分析項目要素、成本預算、發展前景、差異化路徑等。二是粗放經營導致產品科技含量低,灌溉主要靠雨,收成主要靠天,生產經營大多由傳統農戶充當“主力軍”。看到市場上什么農產品賣得貴、什么賣得好,便去跟風種植養殖。結果產品品質難以保障,難逃滯銷、虧損的命運。

            周期性虧損,必須有逆周期的手段來沖抵或扭轉。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加強逆周期調節和政策儲備。中央的政策指導方向理所當然包括農業產業,而且正因為農業生產具有組織化程度相對低、流通渠道不通暢、物流能力不足的“先天性短板”,更需要農業部門和市場機構加強逆周期的組織和引導。譬如引導農民在“低迷期”調整品種布局,另找突破點,以做優效益。培育種植戶“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的開拓理念,大膽破局。

            強化“逆周期”思維,加快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加大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才能保障農業產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上一篇:北京門頭溝:最大限度減免車主在受災道路停車產生的停車費用 最后一頁下一篇:

            推薦內容